2023年3月15日下午,深圳展出的“新起點·新風尚”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在即將閉幕前夕,迎來了完美收官。眾多國內專家學者以及知名理論評論家齊聚城市規劃館,進行了一場高層次的學術座談會,他們從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出發,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藝術與生活的重要講話、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與設計戰略,以及設計如何與“新時代·新風尚”這個主題產生密切關系等內容展開,進行了深度探討。
本次研討會上通過中國設計和公共藝術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所獲得的優秀成果的案例介紹,闡述中國當代設計的專業性和前沿性,以及在設計創新、制造業轉型升級、人民生活改善、藝科融合、綠色生態等所取得的成就。
作為本次大展的策展召集人之一,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杭間談到,這個項目能在深圳落地,且具有國際視野,更彰顯出這幾年間中國設計與藝術的發展水平。“‘新起點·新風尚’這個主題是運用集體智慧選出來的主題,它既是對于過去幾年設計藝術的一種總結,也是為了給未來設計藝術的啟示。”作為一個國家級的藝術大展,如今需要擁有更國際化的視野,讓中國的設計藝術走向更大的舞臺,解決更大的問題。“站在時代新起點上的中國設計,追求的絕不僅僅是產品質量功能和服務的優化,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堅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的全方位的創新發展,其目標是實現真正的‘中國創造’。”
本次研討會邀請本屆大展的策展人各自從作品征集和組織的角度,探討如何以“案例”為特色展開學術工作。第一場研討會的主題是“設計展現國家形象”,中國美協平面設計藝委會副主任、上海大學國際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汪大偉作主持兼評議人。汪大偉說:“設計藝術要服務國家視覺形象塑造,思考設計與公共藝術的高度融合在哪里。公共藝術在今天還存在發展和探索的空間,需要考慮公共藝術在當代藝術轉化的可能性,例如從城市文化的角度,思考紅色文化如何在公共空間做好。”同時參與座談會的嘉賓有: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海燕、中國設計智造大獎秘書長王昀以及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
第二場研討會以“設計助力產業轉型,設計改善生態文明”為主題。作為主持兼評議人,吳海燕認為,產業轉型不僅僅是解決設計、生活上的問題,設計的發展與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的文化特征是緊密相連的。北京服裝學院研究生院院長蘭翠芹、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兼《裝飾》主編方曉風以及中國美術學院文創設計制造業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盧濤都談到了如今設計的發展與生態文明的時代性與可能性,他們分享了在展覽上看到的優秀作品,也號召未來更多的設計沿著國家發展的戰略繼續前行。深圳大學藝術學部副主任王方良用身邊生活用品來舉例表示,“深圳是改革開放的先鋒,也是一個年輕的城市,我看到一部分深圳的企業正在利用設計進行轉型,利用我們身邊現有的能量解決現有生活的問題,這就是藝術的價值。”
作為第三場研討會主持兼評議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的金江波對于“設計助力文化建設,設計引領社會風尚”的主題深有感觸,他坦言:“深圳本身的現代化程度和對藝術寬容的態度,都可以給設計藝術帶來更好的未來發展。我覺得設計藝術可以在深圳很好地生長發芽。”中國出版協會書籍設計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顧問韓湛寧表示:“電影海報上就有非常多的文化體現,發展到今天,文化以及社會風尚早已嘗試著交融,好的設計就是文化的本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上海同濟大學建筑學博士后姜俊、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第十屆主席兼深圳設計40年系列設計活動執行策展人張昊也在本場研討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館長兼第四場“設計在灣區”主題的討論會主持人顏為昕介紹了此次灣區特展版塊的策展理念:“粵港澳大灣區整個環境對于藝術與設計都是有優勢的,我們借助這次展會呈現了國內這幾年優秀的作品,無論是對深圳,還是粵港澳大灣區都是一次重要的嘗試與探索。”會上著重就粵港澳大灣區設計特點與成就、區域經濟發展與設計產業結構、設計互動與創新生態等方面的話題展開討論。
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表示:“關山月美術館在這么多年一路走來是非常不容易,關山月(美術館)的每個人多年為了藝術與設計做了很多的努力,藝術與設計跟我們的城市化,方方面面都離不開,也是未來高質量發展重要推手之一,深圳這城市明顯比其他城市走在前面,相信將來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