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水稻育秧的關鍵時期,南安農民搶抓農時,積極投入春耕備耕,田間地頭到處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穩產增產,科技是關鍵。記者從南安市農業農村局獲悉,近日,南安引進了泉州首臺水稻精量育秧生產線,進一步助推水稻育秧工作節本增效,為2023年糧食增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6日,位于英都鎮榮星村的南安市利合群農機專業合作社工廠化育秧大棚里,機器轟鳴,一條水稻精量育秧生產線正在加足馬力生產。工作人員和機械緊密配合,將一個個空的育秧盤擺放在流水線上,依次在機器上倒入基質土及事先泡發好的稻種,按下開關鍵后,機器便開始運轉。種子通過抽氣箱管道抽氣,被吸附到方盤針孔上,自然掉落在秧盤里已經撒好的土中,再經過淋灑營養水、蓋土等步驟,一盤盤播種好的育秧盤成品在生產線上“誕生”。隨后,工人將育秧盤搬至育苗棚內,整齊擺盤等待發芽。
“與以前不同的是,這款水稻精量育秧生產線是精量播種,可以確保每個育秧盤里的用種量是可控的、均勻的、精準的。同時它可以通過感應下土、灑水,精確用量,避免了浪費。”南安市利合群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炳根告訴記者,以往的播種方式一畝田需要用到1.5公斤種子,精量控制后一畝田可節約種子近0.5公斤,基質土也可節省1/3,還大幅縮短時間,節省勞動力。
“相比傳統的育秧方式,精量育秧生產線的精準度更高,它能夠更精準的控制水、土、種子的用量,每畝成本能夠節省30元—50元。”南安市農業機械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黃春福表示,制作好的成品育秧盤放置在大棚內實行設施化管理,濕度、溫度可精準把控,這不僅縮短了育秧周期,降低了病蟲害,還保障了秧苗存活率,能夠有效減輕“倒春寒”及爛秧的影響,為實現水稻高產提供了有效保障。
目前,南安市利合群農機專業合作社已經接到超300畝的育秧訂單了,其中不少育秧訂單來自溪美、羅東、官橋等鄉鎮(街道)多個農戶。“我們的工廠化機械育秧一個小時可以出800盤秧盤,如果天氣合適,此次播種的水稻秧苗預計25天就可以開始機械插秧。”周炳根說。
“水稻精量育秧生產線售價6萬多元,享受農機購置補貼后,農戶只需花費3萬多元。”黃春福介紹,接下來,他們將根據后期使用情況,如果效果好的話,將大面積推廣,鼓勵合作社采購。
近年來,南安市大力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精心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全市13家農機合作社、農機服務隊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為5000多戶種植戶開展水稻生產的機耕、機播、機插、機防、機收、機烘等環節進行托管服務,累計服務面積達10.4萬多畝。同時,南安還設立了3家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點,鼓勵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與種糧大戶對接,農業社會化服務全面推進,有效促進了全市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力爭全年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記者 莊樹鴻 通訊員 吳昭環 雷明嬌)